《摩诃止观》| 譬如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次照平地……

祖道影   2023-02-04 18:19:19


【资料图】

知是空华·即无轮转

欢迎关注祖道影

圆觉汝大智,黙然无言说。

离却一切相,是入不二门。

——祖道影

《摩诃止观》

[隋]智者大师

《摩诃止观》是智顗晚年最为成熟的止观著述,从全书恢宏博大的体系来看,堪称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系统的佛学导论和禅学巨著。“摩诃”,意为大,指智顗所著渐次、不定、圆顿三大止观著作中最高阶段的《圆顿止观》,所以《摩诃止观》也称作《大止观》。“止观”,从狭义上说,指禅定修行的实践方法。

卷第一上

又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或有恐怖或欢喜。或生厌离或断疑。斯则神力不共法。此证不定教也。 又云。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不败亡。此证顿教也。大品云。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此证渐也。 又云。以众色裹摩尼珠。置之水中随物变色。此证不定也。 又云。从初发心即坐道场。转 轮度众生。此证顿也。法华云。如是之人应以此法渐入佛慧。此证渐也。 又云。若不信此法。于余深法中示教利喜。此证不定也。 又云。置毒乳中乳即杀人。乃至置毒醍醐醍醐杀人。此证不定也。 又云。雪山有草名曰忍辱牛若食者即得醍醐。此证顿也。无量义云。佛转 轮微渧先堕淹诸欲尘。开涅槃门扇解脱风。除世热恼致法清凉。次降十二因缘雨洒无明地掩邪见光。后澍无上大乘普令一切发菩提心。此证渐也。华严曰。娑伽罗龙车轴雨海余地不堪。为上根性说圆满修多罗。二乘如聋如哑。净名曰。入瞻卜林不嗅余香。入此室者但闻诸佛功德之香。首楞严曰。捣万种香为丸。若烧一尘具足众气。大品曰。以一切种智知一切法。当学般若波罗蜜。法华曰。合掌以敬心欲闻具足道。大经曰。譬如有人在大海浴。当知是人已用诸河之水。华严曰。譬如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次照平地。平地不定也。幽谷渐也。高山顿也。上来皆是金口诚言。三世如来所尊重法。过去过去。久远久远。邈无萠始。现在现在。无边无际。未来未来。展转不穷。若已今当不可思议。当知止观诸佛之师。以法常故诸佛亦常。乐我净等亦复如是。如是引证宁不信乎。既信其法须知三文。次第禅门合三十卷。今之十轴。是大庄严寺法慎私记。不定文者如六妙门。以不定意历十二禅九想八背。观练熏修。因缘六度无碍旋转纵横自在。此是陈尚书令毛喜请智者出此文也。圆顿文者。如灌顶荆洲玉泉寺所记十卷是也。虽有三文无得执文而自疣害。论云。若见若不见般若皆缚皆脱。文亦例然。疑者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大经云。生生不可说。乃至不生不生不可说。若通若别言语道断。无能说无所说。身子云。吾闻解脱之中无有言说。故吾于此不知所云。净名云。其所说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斯人不能说斯法不可说。而言示人。然但引一边不见其二。大经云。有因缘故亦可得说。法华云。无数方便种种因缘为众生说。 又云。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若通若别皆可得说。大经云。有眼者为盲人说乳。此指真谛可说。天王般若云。总持无文字。文字显总持。此指俗谛可说。又如来常依二谛说法。净名云。文字性离即是解脱。即说是无说。大经云。若知如来常不说法是即多闻。此指不说而是说也。思益云。佛及弟子常行二事。若说若默。法华云。去来坐立。常宣妙法。如注大雨。 又云。若欲求佛道常随多闻人。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大经云。空中云雷生象牙上华。何时一向无说。若竞说默不解教意去理逾远。离说无理离理无说。即说无说无说即说。无二无别即事而真。大悲怜愍一切无闻。如月隐重山举扇类之。风息太虚动树训之。今人意钝玄览则难。眼依色入假文则易。若封文为害。须知文非文达一切文非文非不文。能于一文得一切解。为此义故。以三种文作达一门也。已略说缘起竟。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