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蜂蜂箱的准备我养过10框、14框、高窄型蜂箱、从化蜂箱,都是养中蜂的。感觉又高又窄的蜂箱用起来不方便,出蜜率也不高。10框、14框箱适合饲喂壮群,产蜜量高;从化盒也不错,特别适合中小群体的繁衍。
2、目前中蜂10框蜂箱(国标箱)在心脏大小上做了改进,我认为更合理,既增加了取蜜量,又符合中蜂爱群集的特点;养中国蜜蜂的蜂友不妨画一下这种蜂巢。
【资料图】
3、中华蜂箱的制作要注意密封;不要打开底部的窗户;旋转蜂箱前后窗可用线锯挖,挖好的木板可用活页修补连接。巢门要宽5mm左右,最好做一个活动的巢门,可以随时调整大小,防止老鼠、蟑螂、蜡螟(蜡螟成虫)。
4、中蜂抗巢虫(蜡螟幼虫)能力较弱,箱底及四周缝隙要用牛粪、石灰、桐油修补,以清洁和防止巢虫滋生,箱体周围要钉木条。
5、选择培育优良品种,养好中蜂,首先要在选育蜂种上下功夫。中蜂种类复杂,需要选择采集能力强、抗虫害的蜜蜂进行繁育。以最快的速度淘汰不良品种,实施优化。根据我多年的观察,
6、根据蜂王和工蜂的体色,中国蜜蜂大致可分为四类:
7、(1)红色种:蜂王腹部有明显的暗红色环或橙红色环,俗称“王鞭”。工蜂是黄色的,幼蜂是淡黄色的,脸色苍白。红种王出生率非常高,可以维持一个大群体;劈蜂弱而温柔;缺点是抗病抗螨能力差。
8、可作为亲本杂交的材料。
9、(2)棕种:蜂王和工蜂为棕色或棕黄色,蜂王产下神秘的孩子,群体的收集力和抗虫性较强。在棕籽王码电脑公司的优秀软件中,有明显的自信程度,行为平和,工蜂护脾能力强,轻微震动下能迅速冷静下来。
10、是中蜂的首选育种材料。
11、(3)麻色种:蜂王和工蜂体型较大,腹节上有明显的宽黑圈和反映为麻色的浅区。蜂王出生率高,工蜂采集能力强。
12、(4)黑色种:蜂王和工蜂都是黑色的,腹部有黑点。黑种大多畏光,爱群居,对外界反应强烈。他们属于野生习性最强的一个物种,所以我会消灭他们。培育中蜂良种是一项细致而长期的工作。
13、可以从很多选项中选择,重点培养,不断筛选优化,找到特别优秀的蜜蜂,就要留住老王。通过杂交的方式,可以尽快获得大量的优质蜂王,同时在非分蜂季节培育候补蜂王,削弱蜜蜂的分裂,从而培育出更大的蜂群。
14、中国蜂箱的选择和放置中国蜂箱应在安静、阳光充足、干燥的地方,并靠近干净的水源。蜂箱由高度不低于0.5m的木桩支撑,蜂箱上常年覆盖有冷杉树皮等覆盖物,用于防晒。
15、尽量避免外界温度对蜂巢的影响;夏天要做好防晒工作,把蜂箱放在阴凉的地方搭棚遮阳。
16、在蜂群管理中,要根据蜂群潜力、蜜源、气候等条件来调整对蜜蜂的管理。只要抓住关键,轻松愉快的管理效果是可以达到的。我把蜜蜂的管理总结成六个字:两紧,两边松,两少。“两个收紧”是从晚秋到早春收紧的蜂巢。
17、使蜜蜂脾多日,加强蜜蜂的保温保子能力;夏天的时候多拿出脾脏让蜜蜂比脾脏略多,这样蜜蜂可以更好的保护脾脏,防止巢虫入侵。‘二松’是从油菜到板栗开花,适时建脾,扩蜂箱,配蜂配脾,适时培育新生王者和群体。
18、乌桕花期要利用花长流蜜的特点,在限期前努力补脾,加快繁殖,培育候补王,更换老劣巢脾,为蜂场安全度夏,迎接秋季桂花蜜源做好准备。“两少”就是平时没事的时候拆包,夏天冬天尽量少拆包。
19、只要在盒子外面观察,听听盒子里面的动静,就能判断蜂群是否正常。我试过水平蜂箱,高窄蜂箱,标准蜂箱养壮群采蜜,在流蜜期,单脾产量没有5~6脾群高。保持中蜂6脾左右的群体势,更容易控制分蜂发热。
20、采集效果好,也好管理。
21、中蜂取蜜的技巧中蜂取蜜要考虑3个方面:一是保证蜂王和蜂群的安全,二是尽量不影响蜂群采集工作,三是保持蜂群的发展势头,切忌杀鸡取卵。我在取蜜时,一般情况下,有蜂王的脾和幼虫脾坚决不取。
22、 取蜜的时间也要根据蜜源在1d(天)之中的流蜜时间及其它条件来决定.如在油菜、紫云英和秋桂等蜜源,我都尽量选择在傍晚取蜜,这样不仅可以少影响蜂群的采集工作,而且蜂群在晚上有充足的时间整理蜂巢,
23、第2天出勤会更积极;在乌桕花期,我则选择清晨和中午蜂性较温和的时候取蜜,以防冻伤子脾,另外,每年要留足一批优质巢脾,在流蜜盛期插入子脾中,能显著提高每群的产量。 在流蜜开始时,适当拉宽框距,
24、让蜂群加厚巢脾,以增加每脾的载蜜月量,这是提高警惕产量的手段之一。 中蜂取蜜要慎防盗蜂,发现有盗蜂时,取蜜要移到室内或帐篷内进行,抖蜂后,巢箱和装取密脾的蜂箱都要用覆布和大盖盖好,防止因起盗造成损失。
25、 取蜜要做到轻、快、稳,在蜜源的早中期勤取,后期少取或不取,以留足饲料;饲料不足的要在蜜源结束前补足。 蜜的浓度与取蜜时空气湿度有关,切不可为了取全封盖蜜而错过了花期。一般当两上角封花盖时即可取蜜,
26、如蜜汁太稀可留在阴雨天或蜜源较少时的晚上饲喂给蜂群作再加工。 蜜源结束前,要及时抽出多余的巢脾,留下好的用硫磺熏蒸保存,旧劣脾坚决化蜡。
27、中蜂的病虫害防治中蜂最常见的疾病有欧洲幼虫病、囊状幼虫病和爬蜂病。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