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记者 宋笛
(资料图片)
01
这段时间总听周围人说一句话:今年很忙,但好像没赚到钱。
比如一位服务上市公司的朋友今年预算被砍了近一半,但是要干的活一点没少,这种感觉比去年还糟糕,虽然去年更难赚钱,但也没那么忙;还有一位朋友为地方政府提供服务,项目很好,但正陷在漫长的账期中,去年地方政府账期已经拉长了,今年变得更长;我们的记者去义乌调查的时候也看到,海外采购商变得更加“抠门”,为了再省几毛钱,跃跃欲试地绕过小商品城,直接从工厂采购。
这当然只是个人的感受和案例,但在宏观数据上也并非无迹可寻。
很忙这个大家都能感觉到,忙着出门、忙着开会、忙着消费、忙着找工作。
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总量约1.82亿人,这个数量是2020年以来首次超过2019年。这可能反映了此前因疫情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群大量回归。
人们一波一波涌入中大城市,这让全国292条城市轨道交通挤得满满当当,今年3月份,全国292条城市轨道交通的客运量较2019年月均客运量增加5.5亿人次、增长27.9%;长途交通工具人数也大幅度增长,一季度铁路、民航客运量也分别增长67.7%和68.9%。
流动的人群和种种释放出来的需求,带动了工厂和商业,这些地方也忙起来了。
一季度社会零售品总额同比增长5.8%,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三个月攀升。要应付这些增长,释放出来的岗位也略多了一些。一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297万人,同比多增12万人。新增的岗位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涌入城镇的人多了,但失业率还在走低。尽管年轻人找工作还是有点难,一季度16-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19.6%。
这一次,大家可以踏踏实实上班了。今年3月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8.7小时,是最近几年同期最长的一个月,2019年的时候,我们3月平均每周只工作了46小时。
平均工作时间更长了,是不是赚钱更多了?好像也不是。
今年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70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5.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8%,这个增长当然也很难得,但在近些年中除2020年外,增速是最低的。人是这样,企业也是这样。
比如1-2月工业企业规上工业企业营收收入仅略微下降了1.3%,但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了22.9%,不仅利润降低了,账期也拉长了,2022年同期应收账款是58天,今年同期是66天。
这个数据是1-2月的,3月的数据还要等几天,应该会有比较大的改善,毕竟3月已经披露的数据比较亮眼。
02
今年3月的宏观数据可以说是超预期的好,直接拉动了一季度的“开门红”。
3月有两项数据异常亮眼:一个是3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品总额增长了10.6%;一个是3月的出口数据,3月中国出口金额同比增长14.7%。
一个内需、一个外需,都远超预期。
在3月数据出来之前,大家对于一季度的经济增长还是有很多担心的,但是3月的数据一下让市场的情绪燃了起来。
我们先来看看社会零售品总额,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几项增长特别显著:餐饮收入增长了26.3%,金银珠宝类收入增长了37.4%,服装、鞋帽、针织纺织类增长了17.7%,汽车类增长11.5%,这些行业除了汽车外,几乎都是疫情中影响最大的行业,在疫情影响逐渐褪去后,出现大幅度增长也在情理之中。
但也有一些消费品仍然在负增长,比如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这些行业与房地产结合比较紧密,目前房地产市场的回暖还是非常微弱。
对于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经济学家们其实是有一些不同视角的,比如考虑到去年一季度,特别是去年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增长的低基数,今年的增长可能没有看起来那么强劲;也有观点认为3月更多是接触型消费在经历疫情后的短暂回弹,但其持续力仍需要观察。
消费的复苏尚在大家的预期中,出口的强劲则让整个市场都吃了一惊。
今年年初几乎整个市场对出口的预测都非常谨慎,主要是基于全球市场疲软的大背景,1-2月的出口数据也基本符合这一判断,但3月出口以一月之力将中国一季度出口数据由负增长托起至正增长。
海关总署认为,在整个一季度出口中,新三样(即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对出口增长功不可没,合计出口2646.9亿元,同比增长66.9%,拉动中国整体出口整体增长2个百分点。
这几项其实在去年的出口中就已经增速显著了,这说明中国出口的结构在出现变化。
这种变化并不仅仅局限在新三样,其实最近一段时间我们的出口有很多大的变化。
比如从国别上看,今年一季度以美元计我们对美国、欧盟、加拿大的出口分别下滑17%、7.1%和17.1%,而对东盟国家出口增长18.6%,其中对新加坡出口增长高达78%,此外对俄罗斯的出口也增长了47.1%。
从类别上看,今年一季度以金额计,出口商品中汽车增长81.6%,紧随其后的是成品油和钢材,分别增长70.3%和36.7%。以成品油为例,去年同期我们出口的成品油以人民币计约为530亿元,今年一季度增长至1000亿元,而在过去三年,我们的成品油出口是逐渐下降的。
这些改变中,有哪些是长期的因素,哪些是短期因素,仍有待观察。
03
今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5%,实现了良好的开局,在这个数据出来后多家海外机构上调了对中国经济全年增长的预期。
在一季度取得良好开局后,二季度的悬念就要低得多,一方面是一季度体现出了中国经济一些积极的增长动力,一方面去年二季度基数比较低,同比可能会出现一个非常显著的增长。
对今年的宏观数据,有些行业感觉可能更强烈一些,比如餐饮、服装等,有些行业的体感就没有那么明显。
这个很正常,过去三年疫情对不同行业的影响不一样,大家对比的感觉就有所不同。
实际上,过去三年很多时候宏观数据都会有这样让分析者挠头的地方,因为疫情反反复复,营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波谷和波峰,而很多经济数据都需要同比,这些坑坑洼洼就容易让同比数据失真。
和2022年比,容易显得数据太好了些;和2021年比又容易被低估,有的研究干脆就直接和2019年比,看起来,最后这个似乎最为直观。
这种对比从研究上,只是一个基数的选取,但如果再想一想,这种基数选取本身,也隐藏了一些对中国经济现状的判断。
我们更容易相信这件事情:过去这三年只是一个插曲,是一个扰动因素,三年已经结束,如同一条直线调皮地拐了个弯,最终还将回到轨迹上来,所以我们要从2019年找到那个让人安心的锚。
但真的是这样吗?
会不会有一种可能,三年的时间并不短,一些根本的改变已经发生,而这些改变并不仅仅是疫情带来的,它们有可能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性自然而然的变化,也有可能是其他外部因素的变化——毕竟这三年发生的大事并不仅仅只有疫情。
4月18日,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阐释了自己对于接下来中国经济走势的看法,他认为从明年开始,中国GDP增速有可能进入4%的时代,这是一个大的趋势。
这个判断并不是基于三年疫情的影响,陆挺主要考虑了人口和外部环境两方面因素。“从高增长到低增长,本身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要过度评判和认为这很负面。”陆挺说。
类似的变化会不会还有很多:比如房地产或许会继续复苏,但并不会以我们曾经熟悉的那种方式复苏;比如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或许会进一步缓解,但再也不会像曾经那样强而有力;再比如年轻人的失业率将会持续维持在某种高位,而我们解决它的方式是——适应它。
当那些我们熟悉的角色变化时,又将会给整个市场带来多少改变呢?
尽管没有赚到钱,那位为地方政府提供服务的朋友还是跃跃欲试,它们面临一个选择:是缩小业务规模,专心做一些利润、账期好的项目,还是乘着大家没反应过来,赶紧扩大市场占有率,然后随着持续的复苏,快速成长。
这当然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选择,可能很多企业都在面临这个抉择,而基于不同的行业和企业家能力,这肯定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但一个更理性的决策基础是:接受改变已经发生。